知行大湾区·广州联青社2023江门游学之旅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既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也是湾区建设的战略定位之一。为提升会员会友对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的认知和对大湾区文化软实力的自信,广州YMCA策划组织“知行大湾区”系列游学活动。知其所以,行其真义,让湾区人文精神在游、学、知、行之间,于人们的内心里活化,于日常的生活间绽放。

“知行大湾区”系列游学活动的第一站,是“中国侨都”江门。5月下旬,趁着“2023年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在江门举办的余热,广州联青社一行15人根据既定行程自驾出游,踏上了两天一夜“侨都狂飙”的华侨文化体验学习之旅。

中国侨都华侨华人博物馆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社友们走过了约1200米的参观展线,在世界发展史、中国移民史的大视角下了解江门华侨史,通过华侨华人的历史实践了解中华民族参与近现代全球化发展中的民族性和文化特点。江门华侨远赴重洋、拼搏海外的奋斗史以及融通中外、推动进步、建设家园、守望和平的特殊贡献,令社友们印象深刻。

长堤历史文化街区

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游人如织,社友们从街区东头的启明里开始一路向西“狂飙”。街区核心景点“三十三墟”,原是江门河蓬莱山下的水埠头,是最早江门人开辟墟集交易商品的地方;如今墟街附近沿街的骑楼下,音像店、布料店、杂货店、肠粉店依旧营业,继续承载着老城区江门人真实的慢生活。社友们纷纷感叹,就算没有“狂飙”,冲着这别处难得一寻、原汁原味、依旧“活着”的上世纪风情,也值得来此一逛。

梁启超故居纪念馆

社友们在新会茶坑村重新认识了“饮冰难凉热血,一生只为家国”的梁启超。原来梁任公是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原来自他祖父开始,家国情怀与家风家教就已融入梁氏族人血脉;原来比他四五岁诵诗书、十二岁中秀才的“神童”经历更加叫人惊叹的,是他“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最强老爸”身份。今年恰逢梁启超先生诞辰150周年,社友们到访先生儿时成长之地,无不被同为青年会会员的梁启超先生的人生志向和生平作为而鼓舞。

开平赤坎古镇

入夜后,社友们来到了以碉楼闻名的开平。在开平赤坎,一览开埠建墟已三百年的古镇之夜色与晨光。这座位于潭江边的小镇,是十五万侨胞魂的故里,这里走出了著名爱国侨领司徒美堂、革命烈士邓一飞、中国电影拓荒者关文清、南楼七烈士、革命摄影先驱沙飞等重要人物。步入古镇,高耸的碉楼、600多座骑楼,酒店、餐厅、剧院、洋行、教堂、祠堂、宗族图书馆等,修旧如旧,保存完好,时光仿佛瞬间穿越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再看那干净清爽的街巷、浪漫璀璨的街灯、沿着铁轨驶来的叮叮车,仿佛又置身于一个现代感十足的侨文化主题乐园。

仓东遗产教育基地

在开平仓东村口的大榕树下,仓东遗产教育基地的负责人沈益民老师向社友们介绍了以建筑修复、社区营造、文化传承发展的综合性遗产保育理念为指导的“仓东计划”。仓东村村民,也被称为“开心一族”的大爷大妈,弹着梅花琴唱着开平民歌,热情地欢迎社友们的到来。仓东村位于举世闻名的华侨园林“立园”旁,是谢姓族人迁入开平塘口镇的始居地,见证了开平谢氏家族近700年的繁衍。上世纪初,那些早年离开村庄闯荡的华侨们衣锦还乡,兴建了融合中西建筑风格的洋楼住宅、碉楼和祠堂,创造了一个充满华侨特色的村落。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村民逐渐外迁到国内其他城市或开平市区,导致仓东村的村民逐渐减少,村落失去了过去的活力。通过“仓东计划”的努力,村民们开始回流并在家乡安居乐业,人们对家乡的遗产和文化有了更强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城市居民和村民之间也建立起了联系。

社友们纷纷表示,这次游学之旅不仅让他们对于华侨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他们深刻感受到了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古老的街巷、建筑和村落并没有被遗忘,而是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和利用,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而在此之上,民俗、传统、文化、精神也重新回归,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底色,成为人们联结彼此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