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社会服务机构的转型升级之路

姚文富

   今年2月,中央统战部、国家宗教事务局、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等中央6部委印发了《关于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意见》,鼓励和引导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讨民族宗教团体等传统社会服务机构如何适应社会管理创新的新形势,实现传统社会服务向现代社会服务的转型升级,为培育发展民办社工机构拓展新思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以广州基督教青年会为例,就些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践行使命
服务社群

广州基督教青年会YMCA发端于1904年,始创于1909年,是一个基督教性质的社会服务团体,是传统社会服务机构的典型代表,是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有益补充。该会遵循“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会训,以“促进会员德、智、体、群全面发展,俾有高尚健全之人格,团契之精神,服务社会,造福人群”为服务宗旨,面向社会大众开展多元化的社会服务活动,服务人群不分性别、年龄、国籍、种族和宗教信仰。

一百多年以来,该会依靠其深刻的信仰基础、悠久的历史传统、良好的社会公信度,积极倡导并努力推动本地区文化、教育、体育、福利民生等事业的发展,对完美人格的培养、社会福利和平民教育尤为重视,体现了多元化、大众化的作风。进入新世纪以来,该会积极配合党和政府各时期的中心工作,根据社会发展需求,秉承“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使命所驱,社会所需,力所能及”的工作思路,开展康体文娱、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福利民生等服务,以及开展了戒毒帮教服务、广州特殊儿童运动会、地中海贫血儿童援助项目、社区服务、乡村及民族地区教育支持等专项服务,其开展社会服务活动颇有特色,在2009年该会举行的成立百周年纪念大会上,时任广州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孔少琼和副市长陈国对该会的服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二、转型升级
焕发生机

    随着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公共服务逐渐成为社会组织配合政府中心工作,发挥辅助、支持、服务性功能的主要领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州基督教青年会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将丰富的传统社会服务经验与当今广东的社会服务实际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顺利实现传统社会服务机构的转型升级呢?

(一)搭建专业社工服务平台。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在强化自身建设、提升综合服务能力的同时,积极与政府部门、街道、社区等开展综合性社区服务项目的合作尝试。2010年,根据广州市社会管理创新及发展社会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因应时势需要,积极吸纳优秀社工人才,设立了社工部,出资兴办广州市三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三一”)。该中心于2010年在广州市民政局登记成立,秉承YMCA“全人发展”服务理念,坚持“诚实、关爱、尊重、责任”的核心价值,明确了“以青少年培育为核心,长者关怀和家庭服务为重点的专业社工服务发展思路。“三一”吸收了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多年的现代社区服务经验,拥有国内、国际交流网络,与香港、上海等地社会服务机构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和密切的合作,如:与上海基督教青年会及女青年会、上海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上海华爱早期教育服务中心在社工人才培养、长者服务、青少年服务等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了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等机构资深社工担任专业督导、邀请资深社工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培训等,并定期组织“三一”员工前往香港交流学习。“三一”组建一支多专业的、精干的服务团队,积极参加广州市、区民政局举办的同级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推介会。2011年底,“三一”成功承接了天河区黄村街、石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两个政府购买服务服务项目。

(二)开展专业社工服务项目。“三一”承接两个中心后,坚持以社区、家庭为基础,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手法,开展家庭、长者、青少年、义工、新广州人服务等项目。两个中心的服务各有侧重,均突出了所在社区的特点。石牌街突出新广州人服务,倡导和谐共融。该中心本着“服务源于需求”的社工服务理念,对石牌街社区内居民的需求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评估,充分了解居民的服务需求,力求为石牌社区居民提供实际、有效、优质的服务。该中心提供家庭、外地人士及外籍人士(下称“新广州人”)、儿童及青少年、长者和义工等多元化服务,根据社区动力的变化及时调整服务计划。黄村街设立家庭、长者、青少年、义工等服务项目,形成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业主委员会“三位一体”的服务品牌,结合智慧社区与幸福社区试点建设,建立了“幸福聊天室”、“健康驿站”、“文化创意园”、“智慧体验屋”等。中心运营以来,开展了社区托管、和谐亲子家庭工作坊、儿童安全教育、少儿英语合唱团、社区合唱团、品格小种子、透过电影看人生、敬老百家宴、长者趣味运动会等系列主题活动以及咨询辅导服务,受到社区居民的好评。

    (三)打造专业社工服务亮点。“三一”所承接的两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结合实际,创新服务,打造了自己的亮点。石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探索“社工+义工”联动模式,大力培育社区义工队伍。该中心传承了YMCA的义工文化理念——“在奉献中升华人生,实现丰盛生命齐进步”,通过开展义工服务,为社区居民搭建起参与社区建设、社区服务的互动平台,培育社区公益文化,塑造公共精神,推动社区志愿事业的发展,成功探索了“一个社工带领一个义工队”的服务模式。目前,该中心有银杏义工队、亲子义工队、乐teen义工队,居民义工队、大学生义工队和外国人义工服务队等,开展探访服务、托管服务、兴趣联盟服务、义诊服务、学校社工站服务、残疾人家庭服务、新广人服务等服务项目。黄村街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创建最幸福社区。一是将自助图书馆服务引入中心服务。中心积极争取区科信局的支持和指导,设立“24小时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极大方便了社区居民。二是建立了健康驿站。针对康城社区长者人数多、社区没有医院、日常健康检查普遍短缺的现实情况,中心组织了社区退休医生每周为居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和咨询,也邀请广州仁爱医院等机构开展义诊活动。中心还积极取得天河区卫生局的支持,及时调整活动功能室,由政府出资,在中心设立了“健康驿站”,宣传推广自助体检,并与医院数据实时对接,实现了慢性病的监测和预防,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黄村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所在的康城社区,于2011年底被评为“广州十大幸福社区”。中心还承办了100名德国友人、近千名社区居民参与的中德文化交流活动,影响深远。

三、反思与启示

传统社会服务机构要实现转型需要勇气。广州基督教青年会立足社区、因地制宜,通过成立专业社工机构、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努力实现了社会服务转型升级,这种转型源自于四个方面的支撑:一是机构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一个团队持续从事社会服务的是其机构的信念。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坚守“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立会根基,传承以爱与奉献为核心的机构核心文化。机构同工将利他的、无条件付出的爱以及谦卑、舍己为人的服侍奉献精神“内化于心、外展于行”,在会员、义工以及服务对象中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二是具备健全的组织架构。广州基督教青年会采用社会团体“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了以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等机构为主体的、责任明确、相互制衡的组织架构,形成了科学、高效的执行和监督机制。机构采用理事会领导下的总干事工作负责制,设立干事部负责具体工作。理事会成员来自不同领域,既有高校社工专家和社会服务实务专家,也有企业家、律师、媒体人士等各界年轻有为的人士,他们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为机构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三是采用民主决策机制。机构在重大决策上均采用集体决策,建立了完善的会议决策机制,严格执行四年一届的会员代表大会、每年一次的理事会,以及干事部工作会议制度。通过召开每月一次的行政办公会议、每周一次的事工会议、部门会议、服务点工作会议以及各种专题工作会议等,及时部署和落实机构日常服务工作,充分调动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创造性,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使得各项工作持续有效开展。四是具有良好的社会网络。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得到了主管部门广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的悉心指导,也得到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的业务帮助,机构的业务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分布广泛、数量众多的会员、义工队伍,有效充实了机构的服务力量;机构加强了与政府相关部门、国内外YMCA、本地社会服务机构、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为机构服务提供了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

广州基督教青年会的转型传承了服务社会、造福人群的宗旨,顺应了社会发展潮流和社会大众的迫切需求,是一条成功的、可资学习借鉴的转型升级之路。可以给我们以下五个方面的有益启示:

一是在服务经费投入上实现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新成立的民办社会服务机构开展社会服务往往依靠单一的政府购买服务经费,而传统社会服务机构由于有一定的服务经验和物质基础,服务团队有所保障,稳定性强。在政府购买服务外,机构还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并增加自身投入,在服务经费投入上从政府购买的单一化向政府购买、社会支持、机构自筹等多元化方向转变。如,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在策划黄村街、石牌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时,决定在政府购买经费(180万元)的基础上,机构自筹20%资金投入项目,并拓宽渠道,申请了专项基金13万元,推动专业社工服务和志愿服务项目双向发展。

二是在服务理念上实现救助型向发展型转变。传统意识上的社会服务,是以社会弱势群体为主要对象,以实行救助为主。在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开展的服务中,服务对象包括智障人士、视障人士、癌症儿童、地中海贫血(下称地贫)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但由于机构自身资源有限,开展救助型服务无法解决服务对象面临的问题,机构便逐步将救助型服务与社区宣传、社区教育等服务活动相结合,更注重预防社会问题的出现。2008年起,除开展常规项目活动外,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开始进行政策倡导,20092月,机构总干事郭云向广州市政协提交了“关于将地贫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别项目’建议”的提案,获得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局行文回复,并于201081日起执行,为地贫家庭带来政策上的有力支持。广州基督教青年会也逐步将服务策略重点转移到开展地贫预防宣传工作上来。

三是在服务方式上实现分散化向项目化转变。广州YMCA义工联是广州地区发展较早、较为成熟的义工团体,在册义工超过8000人,常年活跃义工超过2000人,在一些大型义工服务活动中一次性活动可召集义工1000余人。但机构不满足于此,提出了义工服务项目化的发展策略,将分散的义工服务活动整合到项目中。如,建立广州YMCA地贫援助项目、戒毒帮教项目、特殊儿童运动会项目、“春风十年”长者服务项目、社区图书馆儿童成长支持项目、外来工亲子运动会计划、心灵之窗—视障人士潜能开发计划、YMCA青年领袖培育计划、自梳女圆梦计划等。2011年,广州基督教青年会以项目化的管理和运作承接了上述黄村街、石牌街家庭综合服务项目,也是机构服务实现项目化管理和运作的印证。

四是在服务开展上实现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传统社会服务机构一般都针对特定的服务对象,如专门服务智障人士、唐氏综合征儿童(家庭)、自闭症儿童、麻风康复者、视障人士、精神康复者等。即使是以培养大众德、智、体、群“全人发展”的广州基督教青年会,服务对象也主要是社区老人、青少年等群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开始注重在专业社工服务的投入,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在保持自身服务品牌的基础上,主动进入社区,开展多元化的社区服务项目,服务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让更多的居民受益。如,开展社区文娱康乐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为社区老人安享晚年提供了平台;如开展品格教育活动,培养社区青少年诚实、关爱、责任、尊重等良好的品格,培育社区未来领袖。

五是在服务视野上实现区域化向国际化转变。以广州基督教青年会为代表的传统社会服务机构,拥有广泛的国际网络,能够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社会服务经验,员工具有较广泛的国际化视野,同时也是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社会服务及其成效的民间窗口。2008年底,广州基督教青年会承办了中日韩和平论坛,2009年,在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建会百年之际,邀请了美国、德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及我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YMCA参加庆典交流。此外,广州基督教青年会还与日本和歌山YMCA建立伙伴关系,与德国纽伦堡YMCA开展文化交流、与美国双州YMCA开展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还派资深社工对服务项目进行督导;广州基督教青年会也定期选派员工到加拿大、美国以及我国香港、上海等地学习社会服务经验,使得机构的服务视野实现了从区域化向国际化的转变。

 

      广东省民政厅社会工作处      李卫湘

      广州基督教青年会            姚文富

      2012年5月6初稿,6月7终稿于广州